載入中

AI時代 什麼是教育的永恆價值?

過去兩年,AI的發展吸引了全人類目光!大家都在關注,這個新興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歷史?

自從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後,會翻譯、會寫小說、會寫程式、產出圖片影片的各式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表現甚至比人還好,能力也還快速進化中。一時間,「AI會不會取代人類」成了所有人的疑問;「我們還需要學習嗎」、「學校該如何引領孩子因應世界的改變」等種種問題,更讓教育工作者陷入滿滿的焦慮與恐慌。

所有人都畏懼AI會對人類帶來的衝擊,不清楚世界會變成什麼自己不認識的樣子,但關鍵真的是「AI」嗎?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(BAIR)博士生凱文·佛蘭斯(Kevin Frans)的故事。

2017年,佛蘭斯17歲、高中四年級時,進入當時還沒研發出ChatGPT的OpenAI實習,當時沒有大學文憑的他,在AI的頂尖期刊發表了第一作者的論文,這在AI領域中前所未見。很多人可能會猜想,那是因為佛蘭斯天資聰穎,但鮮有人知的是,這少年時刻留意AI的發展,從Google推出的AlphaGo,到主動和OpenAI的研究員通信、討論AI,甚至自己掏出現金卡,只為了開設Google的雲端運算服務來進行測試。在佛蘭斯身上,我們看到他擁有人類最寶貴、AI不會有的好奇心、自主學習、主動溝通等種種特質。

科技推陳出新,教育現場的教學工具每隔幾年就換一輪,硬體從起初的黑板、投影機,進化到現今的智慧白板、平板;乘載內容的軟體,則從紙本教科書、各種教學平台,一路進展到ChatGPT、Claude、Gemini等生成式AI。儘管孩子使用的工具不斷變化,但教育的核心價值與目標始終如一,那就是:培育孩子具備人類與生俱來的軟技能,透過與豐富的工具和資源相輔相成後,進一步長出專業的硬技能。例如:孩子要有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,才能運用人手一台的數位工具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,主動發掘問題並尋找解答;若孩子具備溝通表達和獨立思考的能力,不僅能清楚向AI下達指令,讓它成為自己得力助手,還能聰明識讀AI產出的內容真偽;當孩子具備關心環境、同理他人的情懷,透過網路數位資源習得的知識,才有了「改善世界」的意義。

瞭解了AI在未來世界扮演的角色,因應新時代的教育方針就有了答案。而我們也樂觀地看見,教育現場持續展現各種令人鼓舞的動能。有學校帶著孩子校外走讀、與社區互動,進而發現生活周遭的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;有老師透過媒體識讀或VR實境等方式,引領孩子身歷事件處境,學習感同身受;有教室安排遊戲、戲劇課程,讓學生練習自我察覺及情緒管理;運用網路,讓孩子與千里外的另一群學生連線交流,既開拓視野,也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;還有教師在環境教育課程中,讓學生透過與ChatGPT對話,強化溝通提問能力,並透過相關資訊的蒐集,學習如何因應未來環境的挑戰。

提醒的是:儘管當今教育現場的基礎建設、數位設備日益普及,但「擁有工具」與「有效運用工具」間,仍存在著差距。教育最大的任務,是如何確保每位學生正參與其中?我們是否建立了一套「普惠」(inclusive)的支持系統,讓無論所處環境或個人條件為何的孩子,都能充分利用多元工具探索、學習與成長,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,擁有與時俱進、探索學習、發掘自我天賦、並在未來領航世界的權利?

因此,今年【未來教育 臺灣100】特別與竭力投入均等化教育資源、縮短城鄉差距的顯恩慈善基金會合作,顯恩慈善基金會尤其關注早療兒童、特殊兒等在主流教育中易被忽略的群體,致力讓每個孩子都有平等學習的機會。我們期望,推陳出新的工具,不該拉大不同族群學童的能力落差,而是透過新科技運用,更加落實多元共融、教育平權的目的,讓每個孩子都受到該有的關注、也都能成為未來世界的新解方。

科技巨擘亞馬遜(Amazon)創辦人貝佐斯(Jeff Bezos)曾說,與其詢問「未來十年內什麼事情會改變」,不如改問「未來十年內什麼事情不會改變」。我們堅信,在科技巨輪快速轉動的時代,教育「機會均等、多元共融」的本質、與「挖掘天賦、適性揚才」的價值,是永遠不變的。誠摯邀請您加入【未來教育 臺灣100】,分享您啟發孩子,建立各種「軟技能」的方法;亦期待我們攜手發揮影響力,協助這片土地上更多的教育工作者,一同引領孩子迎向多變的未來!